与认知症老人难沟通?这些方法先试起来!
2023-07-05

曾老太,82 岁,退休后与老伴一起生活。家中晚辈对她甚是孝顺,隔三岔五就来看望她。曾老太先前性格开朗,还经常跟大家讲起她年轻时的经历。

但最近细心的老伴发现,曾老太有些反常,成天呆呆地坐着或发脾气,不太愿意跟大家说话,连她从前总是讲的年轻时候的故事也讲不完整,甚至还会出现“跳篇”。

跟人交谈时也常常跟不上谈话的节奏,有时家人问东她答西,变得“胡搅蛮缠”,与家人亲友记忆中的那个开朗、条理清晰的曾老太简直判若两人。


问题一:为什么失智老人会出现沟通问题?

随着失智症的病症的发展,病理的变化会不断损害失智老人的大脑功能。老人会出现记忆力衰退,对语言的接受和表达能力下降,受智力的影响对事物的分析、思考、判断能力逐渐衰退,跟人的交流能力也渐渐丧失。

640 (4).png

结果就造成了老人常常无法理解我们说的话,也不能很好地表达他本人的各种需求和意愿,这就使老人很容易产生不安、急躁、沮丧、抑郁等情绪,因而变得易怒和焦躁,与我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


问题二:如何维持与失智老人良好的沟通?

照护失智老人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无法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得照护者在照护过程中难上加难,照护工作不断遭受挫折。

然而,与失智老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是照护者与老人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环节,也是照护者在照护工作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640 (5).png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交流或沟通出现的困难是因为老人病情发展造成的,而不是有意而为,他们自身也非常痛苦,所以不能为此对老人生气或者动怒,而应更同情和理解他们,使老人感受到亲人对他的爱和支持,从而减少无助感和挫败感。以下几项技巧可能有助于与老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言语沟通



1. 确定老人听力及视力是否正常。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老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和视力的问题,而失智老人因病情的关系往往不会及时反映身体的不适感。因此,我们要先排除出现沟通问题是否是因听力或是视力原因引起的。如老人的眼镜度数是否合适,助听器的功能和音量是否正常,必要时也可带老人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


2. 态度尊重:

从老人的正面走近他,态度沉稳,面对面的交流,保持视线的接触,表示对老人的兴趣及关心,以此增加他们的信心。当老人是坐着的时候,照护者应坐下或者蹲下,避免居高临下地与老人说话。


3. 注意情绪

每次说话时,先用老人的名字称呼他并介绍自己是谁,引起他的注意力,指引他认人。交流中也时刻注意老人的音调、姿势,并借以推测老人的感觉 ( 有时情绪远比语言重要 )。


4. 语言的艺术

与老人交谈时要注意放慢语速,多使用简单易懂的语句说明举动与指示,且一次只说一件事,并留心说话的语气。有时也可使用方言、俚语,有助于老人的理解。忌讳说“怎么还说那件事”“为什么这么做”“怎么老是这样”等。


5. 将环境的干扰控制到最小

噪声、过亮或昏暗的光线、太多的人一起说话等嘈杂的环境都会造成老人的分心,让老人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信息的交流。


6. 放慢节奏

一次只问一个问题,并给老人充足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果老人对问话没有反应,可稍等片刻,用同样的语言和方式再问一遍。在等待老人回应时应给他适当的鼓励,以便让他充分理解和消化照护者的请求。


7. 应采用明确、直接的沟通方式

如“您的意思是难过吗?”“您要吃苹果还是橘子?”提及其他人时,应使用名字而非“他”“她”代指。


8. 鼓励

当老人说不出要说的字词或无法说出想要表达的情绪时,应告诉他“没关系!”并适当予以协助,可减轻他们的挫败感。


9. 适当纠正

当老人用错字词时,可试着纠正,但是若老人因此而难过时,就不应坚持纠正了。


10. 谅解

当老人坚信错的或不存在的事情时,不与之争论,可针对老人的问题和情绪,给予安慰,使老人感受到谅解。


11. 附和

当听不懂或理解不了老人说话的意思时,不要假装听懂了,要让老人知道您没有理解,并鼓励他用肢体、手势来表明他的意思。


12. 拆解

当要求老人完成某件事时,可把任务分解,一步一步地引导老人按照指示完成。


13. 多用肯定句

试着向老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提出问题,把否定句变成肯定句。如可以说“我们去厕所吧”或“我们来这里吧”,而不是“要不要去厕所”或“不要去那里”。


14. 不要总是违抗

当老人拒绝照护者的请求时,不要坚持或勉强,当老人有转身离开的动作时,请稍后再与老人接触,不要试图阻止,以免引起老人的不满。

640 (6).png

非语言沟通



当语言沟通效果不好时,可以换成非语言沟通的方式,老人对触觉的感受好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


1. 推测老人的情绪,并注意自己的情绪。


2. 沟通时,保持视线的接触,注意脸部表情适当,如保持微笑。


3. 适时使用肢体接触,如握手、拍肩等。


4. 配合老人的动作。如老人起身走路,应陪着老人行走。


5. 配合简单的语言。如“我们散散步吧”,同时牵着老人的手或扶着老人往外走。


6. 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而适时调整语言表达方式。如:音量加大、表情夸张、动作幅度变大等等。


7. 多接触和观察老人,有利于及时了解老人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意思,同时也能促进老人对照护者非语言沟通方式的理解。